当前位置: 首页 >> 情怀
阐释中国道路 传播中国声音
来源:荆楚网     时间:2023-06-22 10:53:03

阐释中国道路 传播中国声音

——社科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探索


(相关资料图)

姜志达(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编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学术出版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与传播平台。社科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出版主阵地,在中国提升国际话语权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际传播能力明显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社科学术期刊国际传播工作,成立专门基金资助学术期刊国际传播。社科学术期刊在阐释中国道路、传播中国声音的国际传播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选题意识明显增强。许多社科期刊重视选题策划、栏目设置、期刊约稿等,聚焦重大紧迫问题,主动设置议题,积极引导学术研究方向,而不再满足于“等米下锅”。以国际问题类学术期刊为例,大部分社科期刊在年底组织专家学者就新一年的总体形势、热点问题、前沿问题进行研讨,确定期刊未来一年的重点选题,邀请专家学者就重点选题进行研究与投稿。期刊编辑还根据当年国际突发热点事件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座谈,及时发出中国声音,并邀请专家开展后续研究。

英文期刊语言质量日益提升。在国家期刊管理日益规范、英文期刊日益重视语言质量的背景下,英文学术期刊的语言质量普遍大幅提升。近年来英文期刊注重英文复合人才招聘和培养,期刊编辑人员的英文水平普遍提高。多数期刊聘用外国专家对语言进行润色加工。中国外文局翻译院、中国日报等国家机构也定期发布英文热词的规范译法,互联网的普及也便利了英文期刊的编校工作,促进了英文的规范表达。

重视英文学术期刊发展。除了由政府牵头创办的前沿(Frontiers)系列英文学术期刊外,一些有条件的中文社科学术期刊申请创办了英文版,一些不具备创办英文版的社科期刊,也通过提供英文长摘要,尽量便利外国读者的搜索和引用需要。总体来看,一部分具有高关注度学科的英文学术期刊,通过与国外出版商合作,推进期刊国际化运营,更有效地传播了中国声音。

国际传播中出现的新问题

当前的国际传播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离“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传播领域的要求还有较大一段距离。目前学术期刊国际传播还存在供需不匹配、传播时效较为滞后等困境,不利于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

构建中国叙事体系,需要善于讲故事。而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主题,是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也就是阐释中国道路。同时,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需要对全球事务、热点问题表明中国的立场与态度,提供中国方案。因此,政治类学术期刊的国际传播需求日益增强,但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几家政府智库主办此类英文期刊,而且由于意识形态差异,这类学术期刊在国际上很难被国际出版商收录,导致政治类学术话语在世界学术场域中的存在感较弱。

互联网时代信息需要快速传播,但学术期刊传播相对滞后。互联网极大地丰富了信息来源,缩小了信息获得的时间,这就使得“好酒不怕巷子深”的理念不再适合国际传播的现实。争取第一时间向外界提供有思想、有观点,但又通俗易懂、读者喜闻乐见的短文,及时通过网络平台向外界传播,成为国际传播的竞争高地。第一时间发出中国观点,阐明中国立场,形成传播优势,是中国在当下国际传播格局中提升国际传播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由于受评价体系的影响,中国学术期刊更强调学术性,论文的出版周期较长,而且主要依靠中国知网的平台传播,使得国际传播在互联网时代的及时性要求与学术期刊传播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突出。

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提升社科学术期刊国际传播能力,既要做好内功,不断理顺学术期刊出版的机制体系,鼓励学术期刊在新媒体时代的创新发展,又要兼收并蓄,继续用好国际出版商的传播渠道,不断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

强化学术期刊在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中的引导作用。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既要求立足中国国情,又要求对接世界认知。社科学术期刊具有学术引领者和信息传播者的双重身份,使其在阐释中国道路与传播中国声音方面具有独到优势,在促进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提高中国话语权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学术期刊不能仅仅满足于尽量发表水平高的学术成果,它同时还要自觉担当起学术组织和学术引导的重任。学术期刊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学术期刊的问题意识以及学科融合方面。学术期刊可以调动和组织分散的学术资源,围绕学科发展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研究议题,筛选优质学术内容进行国际传播,展示中国实践背后的知识与思想。

打造学术与媒体融合的英文时政期刊。由于国内学术论文出版周期长,即使学术期刊推出“在线优先出版”等措施缩小出版周期,提高时效性,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传播滞后的状况。因此有必要借助互联网技术,“推进融合发展平台建设”。可考虑创办几家融合学术与媒体优势的时政类期刊,即时通过各类媒体、网络平台传递给外界,形成政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做到快速有效传播。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评价体系调整,调动学者、期刊主办单位和编辑的积极性,也涉及资源整合,例如不同传播主体之间的合作、整合与融合,实现国际传播渠道的共建共享。

建立良好的出版生态,形成“借船出海”与“造船出海”共同发展的格局。中国学术出版能力的提高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土知识体系升级,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还有助于掌握内容的主动权,促进中国话语体系的正面宣传。为了更好实现中国社科期刊“造船出海”,需要国家加强社科期刊国际传播的顶层设计,核心是建立良好的本土学术期刊出版生态,包括适当扩大外文学术期刊的发展规模,建立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期刊评价标准,加强对英文学术期刊人才培养,增强期刊对国内外学者的吸引力。

《光明日报》( 2023年06月22日 06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标签:
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广告

X 关闭

广告

X 关闭